| |
站群导航
主站
教学机构
党政管理
科研及产业机构
公共服务
专题栏目
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未指定
欢迎光临 成中医故事 !
您的位置: >讲述---成中医往事>详细内容

讲述---成中医往事

外语教学随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2 14:11:03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讲述人/黄嘉陵

我在学校任教30余年,见证和参与了学校外语教学和中医药国际传播从拓荒到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来到成都中医学院,得知只有中医和中药两个专业,看到从大门可望及后门的校园,听到人们“啥都烫,只有开水不烫”的调侃,对照大而美的西师校园,倍感失落。“文革”后学校开始设立英语课时,教学条件和师资非常薄弱,仅有六七名英语老师,没有全国统一教材,我们只得使用上海二医大编写的西医院校英语教材。由于中医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没有学外语的传统也不重视外语,英语的起点和水平普遍较低。

随着改革开放,英语教学受到国家和各类学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颁布了新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和促进英语教学。学校也将英语设为必修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在如此高的要求和如此简陋的条件下,我们开始了艰苦奋斗。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校外语教学经历了教研室(教务 处直属教研室)、基础部、社公部、国际教育学院和外语学院的管理体系,教师数量也由几名增加到60多名。

5db2152035494797acafc0f137793c6f.png

图:黄嘉陵老师接受全媒体中心采访

早期,在学校的鼓励支持下,我们开始摸索尝试各种教学形态和方式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针对当时学生英语起点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决定因材施教,分层级教学,采取分“快中慢班”的教学形式,打破班级界限,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成快、中、慢班三个层次,采取不同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对快班的同学增加教学内容和难度,让优秀的学生尽快成长,高效学习英语;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注重夯实基础,一步步提高英语水平。这样的教学改革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和教学难度,教研室的老师们不辞辛苦,同心同力,无怨无悔,在备课上下大力气,用不同教学方式甚至采用不同教材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级教学对教学管理也是一大挑战,给教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由于打破班级按年级排课,教务科专门留出同年级外语课统一时间,交给我们优先排课,尽管给教务科的全校排课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但他们仍然全力配合支持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此特别想提及曾经支持和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果的历届教务长及基础部主任们,他们是曾诚厚、杨殿兴、邹士凌和陆懋宣、傅元谋、邓中甲等老师,还有人事处、设备处和后勤处等部门。当年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协作,在师资、财力和物力各方面积极支持教学改革是外语教学从落后到飞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英语教学大纲注重阅读,当时学生的英语口语与听力被忽略,基本上不能听,不能说,这种“哑巴英语”现象非常普遍。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继续强调阅读的同时,提出了读写译并举,兼顾听说的教学要求,首次把听说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为让学生能够开口说英语,我们要求老师尽量在课堂上用英语授课,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更多时候会用英汉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在万院长和设备处的鼎力支持下我校首间语言实验室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学生的听力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我们也在校内组织各种与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实现课内课外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演唱英文歌曲,排练英语剧,设立学校英语角以及同外事部门共同建立翻译学会等。我一直主张学生要多参加校外活动,例如联谊会和英语角之类,要学生多与外校同学进行英语学习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竞赛。20 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留学生来校学习中医,通用语言为英语。这是一个学习和提高英语的方式,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机会,我们紧紧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多与留学生交流,并向外事部门输送优秀学生作口译工作,极力为学生创造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也为他们营造外语学习气氛。

国家从1986年开始举行全国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头两年因学生英语功底薄弱,我们不敢参加四、六级考试,1988年我接任教研室主任后向学校提出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考试。我校当时的英语教学状况位列省属院校末等, 同川音、川美、体育学院同类。我们必须要朝前走,不能甘于落后,虽然学生起点低,还是要走出艰难的第一步,以考促练,以考促学。当年分管教学工作的万德光院长对我的提议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我即让老师们到各班动员学生报考四、六级,最后只有30多人报名。我们将这3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针对四、六级考题进行突击训练。结果只有两三名同学通过了考试,这让我记忆深刻,但坚定了努力方向:中医学院的学生一定要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英语学习和语言能力上狠下功夫,全面提升自己,成为懂中医、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并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其后,四、六级报名的人数和过级的人数逐年递增,现在一次性通过率已达到50%,早已摆脱落后排位。

2001年,学校已经扩招,学生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一个检验我们十几年奋斗效果的机会来到面前,那就是“cctv杯全国首届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西部赛区竞赛。我们先在校内举行口语选拔赛,选出不同专业的四位同学,代表学校参赛,同西部地区各大高校对垒。面对着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高校和综合大学,而且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知难而上,只求学习交流,开阔视野,不求名次。那时我校的英语教学虽有极大改观,同国家重点大学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距离。赛前我们组织口语优秀的老师对这四位同学进行了专门的英语口语培训与辩论操练,除英语老师外,还邀请外教和辩论经验丰富的张新渝老师作指导。比赛地点在电子科技大学,其他参赛队伍都来自重点高校,实力强劲。我对评委和外校同行们声称我校是为学习而来,大家也没对我校有戒备之心。然而几轮比赛下来,我们居然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决赛,令在场的专家评委眼前一亮。学生们不畏强敌,迎难而上,在决赛中发挥了自己最佳水平,最终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排名仅次东道主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在座的专家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颇为惊叹,从这匹黑马见识了我校的实力,也刷新了对我们这所中医院校的认识。此后,大家对我校再不敢小觑,而我们也由此开动了参加各种外语竞赛的战车,成果累累,获奖无数,展示了我院学生的英语素养和风采。

20世纪80年代初到校,恰逢中医随着改革开放春风迎来五洲四海留学生和进修研讨的外国学者,当时负责学校对外交流工作的范家永老师即安排我接 待外国来访学者并为留学生作教学翻译。那时我对中医一窍不通,甚至读不懂中医很多汉语表达的内涵。我咬牙仓促上阵,边学边干。业余时间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等教材,还到中医专业的课堂听课,向中医老师请教疑难词义句义。为学校第一代中医老专家做翻译的过程是我被中医从浸润到理解感悟的过程,令我终身受益。范家永老师的引导,李仲愚老师的开释,还有余仲权老师和杨介宾老师等先辈以及周训伦老师、苏树蓉老师等极其优秀的中医老专家对我的专业方向的影响和潜移默化作用,至今感怀于心。我将所学的中医药知识与英语结合,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加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套英语教材的编写。其后开创性地编写国内早期中医英语教材和中医药辞典,且率先为硕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医药英语课,我校成为国内首批少数开设该课的中医院校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英语教学和科研成果在国内中医院校为同行称道,也受到在校各届研究生的欢迎。如今,成都中医药大学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外语学习已蔚然成风,外语教学已成熟有序,不断涌现的优秀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主力军。

在学校建校65周年之际回望与她同行的三十年职业生涯,抚今追昔,百感交集,然而无愧无悔。如今学校的规模和环境早已跻身大而美高校之列,未来之路会更加平坦光明。相信学校的明天会更加辉煌,因为她满载着我们的祝福和希望。

本文由黄嘉陵口述,学校全媒体中心釆访整理。

釆访时间:2021年4月18日

釆访地点:温江校区行政楼

文字整理:陈治佑

摄 影:欧阳徐嘉

讲述人简介:

黄嘉陵,女,1950年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英语专业1977级学生,文学学士,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工作30年,现退休。曾任外语教研室主任、社公部副主任、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世中联翻译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常委,成都市政协委员、常委,民盟成都中医学大学委员会主委, 民盟成都市委常委,民盟四川省委委员。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