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党员故事>详细内容

党员故事

3600米高原上,这群师生让濒危藏药“活”起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7 10:17:07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茫茫的红原大草原,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凝聚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如今,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95后”青年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正在这里进行着他们的“新长征”:探索藏药产业与高原乡村振兴结合之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藏药材。近年来,多重因素影响,部分野生藏药材陷入濒危境地。

藏药是藏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长期从事高原药材资源研究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院长古锐教授意识到,拯救濒危藏药迫在眉睫。2020年,古锐教授课题组成功立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民族药资源再生与生态保护适宜技术及产业化模式研究”。

课题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是濒危藏药的育种和繁育,由于藏药材生长的特殊性,这条科研之路任重道远,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

6154a347825f4d8cab5f06b6c77d6810.jpg

课题汇报会

fda726075ba64a4c9109f1b5f8eb3660.jpg

团队师生一起开会研究栽种技术

科研缘起:保护濒危藏药

挖掘观赏、经济、生态价值

“你看,这一片随风摇曳的川西小黄菊,好漂亮!”翻开手机里的视频画面,课题组蒋桂华教授高兴地说道。这是一味颜值与价值双高的藏药。“仅花朵,每公斤最高能卖到400多元。” 川西小黄菊是藏药里常用品种,却是一级濒危植物。民族医药学院藏药班在青藏高原野外实习期间,跟随当地藏医院职工寻找川西小黄菊,辛苦了半天,仅收获一小袋。

同样处于一级濒危的还有独一味、大花龙胆。古锐科普道:全国外用药贴剂销售第一的知名藏成药奇正消痛贴膏,其原料药材就是独一味,价格连年上涨,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它分布较广,能在重度和极度退化的草地里大量繁殖,因而也具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大花龙胆,花如其名,白色的花朵大而美,每公斤120元以上,药用及观赏价值俱佳。

“它们均有较高价值。”因此,课题组从濒危藏药名录中率先将这三种濒危藏药纳入了课题研究。课题组看重的不仅是其药用价值,还有它能与乡村振兴完美嫁接的多重价值。

濒危藏药的繁育,首先要解决种子问题。古锐和蒋桂华两位教授带领着14名硕博士,走进红原,与宇妥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574430d5b6694e899fda9f98cb925d2a.jpg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实验

76aa7d139f344046b6c0b5fc401d4de8.jpg

被队员们精心呵护的药种子

攻坚克难:扎根高原,从零开荒

采种、育苗、移载

9-10月,是采种的最佳时期。课题组师生们戴着厚厚的帽子,将脸藏在口罩后面,顶着寒风,斜走在高原山坡上。首批垦荒队员、2020级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李廷菊记忆尤深的是采集单花荠和大花龙胆的种子。“由于生长环境极其苛刻,一点点的单花荠种子背后往往意味着数小时、几百公里路程的寻觅。”队员们最怕下雨。“一场雨过后,花里种子会损失很多。运气不好的话,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赶上百公里路程寻找下一个采集点位。”

捧着辛苦采集回来的珍稀种子,队员们一颗也不敢怠慢。“要尽可能保证每一粒种子都发芽长苗并长成成株,这样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古锐坦言,集中式育苗面临着各种问题。首先就是土壤基质的选择。课题组经多次摸索,将当地土壤与制药企业的药渣腐熟物以一定比例混合,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

“由于缺乏条件、经验和技术,相关工作只能从最原始的方式开始。”2020级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李蕊回忆道,“种子栽种所需的‘基质’最初全靠人工搅拌,费时又费力。直到后来团队购入了旋转机,这才高效完成基质混合。”

将种子栽进苗盘后,还得为它们修建一个保温保湿的“家”。起初,大棚还未建好,研究生们在育苗盘周围临时搭了个塑料薄膜小棚,小棚边缘用石头压住,并在上面覆盖遮阳网。可这样简易的“家”,显然禁不住高原狂风。“塑料薄膜不时被吹翻,在风中肆意飞舞。于是同学们只能不停地修复、修复、再修复。”李蕊有些无奈地说道。高原的天,变幻莫测。同学们还要时刻关注棚里的温度、湿度。热了要赶紧搭遮阳网,干了要及时浇水。

为了将种苗培养长大,这群年轻人把自己逼成了“超人妈妈”。但科研路上总有很多措手不及。“最担心它突然生病。”同学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紧张时刻,“苗明明昨天都还好好的,第二天突然就变黄了,危在旦夕;或者突然发现苗圃里长虫了,必须马上施药处理。”

一路虽磕磕绊绊,但种苗还是如期长大,将从大棚里移栽至野外。取苗、点穴、置苗、覆土、浇水,这便是移栽工作的整个流程。第一次移栽,队员们特地选择了一个温度适宜且风和日丽的清晨。他们分工合作,小心翼翼地取出育苗盘中生长健壮的苗并分株,生怕毁坏它的根。为避免大面积破坏草地,队员们点穴移栽,置苗后再压实土壤。一切都很顺利,直到狂风骤雪不期而至。大家甚至来不及收拾工具,雪已落满一地。撤回屋内的队员们只得在心中默默祈祷“幼苗能坚强挺过去。”

除了烈日、风雪,在野外环境里,还有一些不可控的状况发生。“比如,连续一段时间的春旱。”古锐有些无奈地说道。

a3d57e6f45774fe7b9781ccd68468079.png

部分团队成员

af636e89bed14fd7a5edc0785f111ab5.png

在高原上,一切都得靠自己

57c9f4e5dd0e4eb6a48a5af63e0c6fa4.jpg

抵御冰雪的藏药,茁壮成长

成绩显著:已培育5万余株藏药材

产业化模式有序示范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师生们共同努力之下,结果是向好的。从小种子到一大片药材,历经2年艰苦攻关,智能化的大棚内已育有藏药品种独一味、川西小黄菊、大花龙胆、蓝玉簪龙胆、线叶龙胆、暗紫贝母共计5万余株,插棚已初步完成各品种一年生种苗的移栽工作。

两位老师分享育苗工作成果:独一味、川西小黄菊、大花龙胆三个一级濒危藏药的育苗均取得成功。《独一味药牧联合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获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川西小黄菊实现当年撒种当年开花产新;大花龙胆实现撒种第二年产新;已形成三个濒危藏药品种《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大棚栽培、野生抚育等多种产业化模式有序开展示范,为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高原牧区乡村振兴产业孵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高原的科研实战中,硕博士们也迎来自己的最快成长。“我们组有10名女生,人称‘十朵金花’。”蒋桂华对这批孩子赞赏有加。进组后,她们每隔半个月就要轮换值守基地。从成都到红原,单边路程就得花上一天。上了高原后,姑娘们藏起了爱美之心,每天与苗圃、泥土为伴,衣服鞋子总是脏兮兮的,脸上也晒出了“高原红”。科研经费有限,同学们想尽各种办法省钱,想让更多的经费投入到珍贵的药材种苗上。距离基地不远处的小镇宾馆,是她们临时的“家”,简陋而整洁。而在基地内,一间仓库,一张桌子,她们便可开展一整天的工作。“金花们”说,“一粒种子的成长之路要经受很多的历练和挫折,在克服高原恶劣环境下长大的苗子更是拥有更高的药用价值,而人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未来发展,课题组有着明确规划。“要发挥好三种藏药价值,真正实现产业化,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古锐举例道,比如,独一味在重度草地种植后,不仅能有效养护好退化草场生态,还能让老百姓采药售卖实现增收。“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大花龙胆和川西小黄菊,可以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还可作为小的盆景花卉出售。”他还特别提到,结合这三种藏药的特质,成都中医药大学可发挥新药研发的强大实力,前景可观。

新学期,团队又迎来一批新鲜血液,他们将接力在濒危藏药育苗与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平台上奋斗青春。

(文/陈淋 图/受访者 全媒体中心 编辑/霍文巍 杜金耀)

终审:宣传部新闻管理员
网站地图